在今日经常有这样一个谣言,毛主席最负盛名的诗词《沁园春·雪》是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代写的。这样的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。
不论是胡乔木还是他的女儿的话都能证明。2009年,胡木英在面对记者采访时,直接说,自己的父亲根本就写不出那种气魄。那么这个谣言究竟是怎么传开的?
毛主席身为一代伟人,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,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,作为一名诗人,他的诗才也是旷古烁今。
无论是《七律·长征》、《沁园春·长沙》、《卜算子·咏梅》每一首都朗朗上口,充满着革命主义独有的浪漫气息,其中评价最高的就是那首《沁园春·雪》,被誉为千古绝唱。

不过此前,却有一篇所谓《毛泽东选集(真相)》的文章,谣传这首千古绝唱是由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代写的。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出现?《沁园春·雪》和胡乔木之间是否真的存在些什么不为人知的关联?
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从1936年2月开始说起。
那时红军东征行动正在艰苦地进行当中,在塞北朔雪的裹挟下,我们的红军队伍横渡了黄河,向着山西方向前行。
蒋介石调集了十个师的兵力,兵分两路去帮助阎锡山围堵阻截红军的路线,还下令让黄河以西的国民党军队相互配合,誓要一举消灭红军,彻底摧毁陕甘根据地。
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,指挥着东征队伍的毛主席,望着此刻眼前被茫茫的寒雪覆盖的北国,目光中充满了坚定——他内心丝毫没有被打击到!
相反在这样的环境里,42岁的毛主席对于革命的光明前途与抗战胜利的决心更加地高涨,《沁园春·雪》就创作于这个时期。

1937年,中共中央进驻了延安。
到了新的地方,一切事宜都要妥善安顿,可偏偏又正值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,结果每天要处理和决策的问题蜂拥而至。中共高层为此经常通宵达旦地开会解决商讨,毛主席更是异常忙碌,到处都需要人手。
同年4月,25岁的胡乔木为实现解放中国的理想与抱负,也来到了延安,担任“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”的宣传部部长。不过大家对他的印象一直不明显,只因胡乔木虽然擅长组织宣传,但平日为人比较沉默寡言。
1939年《中国青年》复刊,胡乔木担任了主编,这样他如愿找到了充分发挥他才气的阵地。其中他写的一篇《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》更是尤为亮眼。

文章不同寻常的出发点和其内涵作者本人独到的见解,引得毛主席特别注意,甚至在看完之后直接脱口称赞道,“乔木是个人才”。自此,主席的身边人也都默默关注到了有这一位能力见识出众,平日却默不作声的胡乔木同志。
时间到了1941年,毛主席的秘书周小舟被调到冀东地区担任宣传部部长,这使得毛主席更加忙不过来,决定新秘书的人选的事就被提上了日程。
2月,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一大早就来到了胡乔木家所在的窑洞,突然的到访让刚刚当父亲的胡乔木摸不清他的来意。
王若飞却是兴冲冲地对他说:“毛主席那里需要人,点名要你去他那里做秘书工作。”
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胡乔木有些无措,没多少时间思考的他下意识选择推辞,因为直接就让他做主席的秘书,他怕他做不到。
王若飞看出了他的顾虑,告诉了胡乔木主席赞赏他文章的事迹,并且让胡乔木放心,主席能选他自然是说明看中了他独特的才能,只管去就好了。

一颗定心丸下肚,胡乔木选择接受这个职务,现在的他心里只剩下得知被主席赏识后的高兴和荣耀。自此,胡乔木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,成为主席秘书。
胡乔木虽然为毛主席的秘书,但两人的关系相当好,毛主席更是没少说过“靠乔木,有饭吃”。
两人关系虽好,但要说代为写词,并不现实。
事实上,直到1961年夏天,胡乔木才开始接触旧体诗词。
当时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,严重神经衰弱的胡乔木向毛主席请了长期病假。
出于对这位工作狂的了解,毛主席特意给他写了一封告诫信,信上细心的劝告胡乔木,让他放下手里所有的活,一心一意的疗养,去游山玩水四处赏景就好;如果非要看书,别看正书,别看报纸时政,可以看看闲书。
当然这里的闲书不是小说话本,而是一些内容为历史和诗词之类的书籍。
最后,毛主席还专门告诉胡乔木,别想着几个月就能修养好,不养个一两年、两三年,回来肯定复发。让胡乔木打消尽快恢复工作状态的念头。

自此胡乔木开始了近5年的养病生活。
漫长的养病总要找些事做,听了毛主席的嘱托,胡乔木借着空闲四处旅游,山川大河中不尽的是古人留下的诗词赞美,在主席身旁多年的胡乔木也开始欣赏和钻研起了古诗词。
而后从1964年起,胡乔木开始尝试填写创作旧体诗词。
那时,他会把刚写成的一些词抄送给毛主席。见自己的秘书有此爱好,主席不仅很高兴,还会认真阅读。读后他认为胡乔木写的词“词句有些晦涩”,但也颇为欣赏。
毛主席不仅用了大量时间,逐字逐句地为胡乔木改词,还特地询问郭沫若等人的意见,可以看出主席对胡乔木的重视。
在这个反复相商如何修改词稿的期间,他们常常互通信件,切磋诗艺。
所以不管是从胡乔木来到主席身边的时间来看,还是从他和毛主席的古诗词造诣来说,所谓的“秘书代写”,毫无疑问是彻头彻尾的谣传。

至于谣传的来源,要从1945年《沁园春·雪》公开发表的时候说起。
1945年,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,因为长期抗战落幕,社会上渴望和平统一的呼声逐渐高涨。迫于这种局势,蒋介石不好直接下手再次发动“内战”。
于是他特发电报邀约毛主席前来重庆,为统一治国进行会谈。
蒋介石的在这种时刻下的主动邀约,让我党的所有人都觉得此行必定危机四伏,都纷纷劝阻毛主席不要去。
但毛主席毅然决定赴约,既然好不容易出现了统一的希望,那即便是豁出这条性命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。
8月28日,一架专机平稳地降落在了重庆的九龙坡机场,在人群的招手相迎下,毛主席来了。
这场谈判果然如同当初众人料想到的一样,过程十分的艰难。
43天的日日夜夜之后,终于国共双方共同签下了《双十协定》,和平共同治国的愿景有了实现的可能。
就在这重庆的一个多月里,除了参加谈判,毛主席还主动会见了许多当地爱国民主人士,其中也包括著名诗人柳亚子。

毛主席和柳亚子,其实也是旧相识。
柳亚子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,认识毛主席是在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,共同的革命情谊和文学爱好使二人成为好友,在抗战时期还常常有诗词来往。
故友重逢,柳亚子感叹毛主席敢冒着风险来到重庆,当即作诗称赞主席有“弥天大勇”。
多年的好友向自己赠诗,自己理当有所表示。但是毕竟还在处于谈判的时刻,毛主席到底是没有闲情雅致,分出多余的脑力来即兴作诗。
而后在10月7日给柳亚子回信的过程中,毛主席抄录了之前自己创作的词当成回礼。正是1936年2月在陕北填的这首《沁园春·雪》。
等收到主席这首大气磅礴,气吞山河的《沁园春·雪》,柳亚子更是称赞说:
“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,虽苏,辛未能抗乎。”
随后,依毛泽东韵和了一首《沁园春》,刊登在1945年11月11日重庆《新华日报》上,但没有发表毛泽东的原作。
这下子,引起了重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人们都看到和词的评价如此之高,都想看一看原作。

3天后,毛泽东的《沁园春·雪》正式发表,轰动了整个重庆,一时之间,人人摘抄传唱。
这种轰动惹得蒋介石极为不快,可此刻毛主席已经回到了延安,自然是鞭长莫及。
他琢磨着词里的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一句半天,最后像是找到了什么宝藏一般脱口而出:“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,想当帝王称王称霸,想复古,想倒退。”
于是安排人一方面在当时国民党的机关报《中央日报》等报刊,发表了多篇文章斥责毛主席的“复辟思想”,对毛主席进行“围剿”。
一方面又组织人手,布置“写作任务”,让大家写一首和《沁园春·雪》一样的词,誓要压过毛主席一头。
不过,随随便便找的一群国民党写手写出来的词,没有一首能拿得出手的,和毛主席的《沁园春·雪》一比,满是酸腐气,完全没有毛词中心怀天下的抱负和气魄
而且,共产党的政策和行事作风,人民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。
这公道自在人心,那些“批判文章”根本也立不住脚跟,连些许的风浪的挂不起来,最后只配引为笑谈。
前有国民党试图污蔑《沁园春·雪》来污蔑毛主席,那么后来又谣传这首词不是毛主席所作也就情有可原了。

2009年12月14日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在采访胡木英的时候专门问了这个问题,想从胡乔木身边人的视角得到确切的消息。
胡木英则是很果断地回应说,肯定不是她父亲代写的,父亲没有参与东征,没有见识过当时壮丽的景观,写不出来这样的诗。而且从记事起,她父亲常常就是埋头工作的样子,平时也是沉默寡言,写不出来主席那般气魄的词。
是的,一般人谁也写不出这般独特的豪情壮志。
此首词前半部分,寥寥数语尽得冬日北国之景,并描绘出一幅壮观,天地倾泻的画面,如非踏遍祖国山河以及阅览群书,是写不出来的。
后半部分抒情,准确地评论中国封建王朝里最负盛名的几位皇帝,这样的评论如非精读二十四史的人,断然无法作出这样精辟的评论。
最后一句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此句与毛主席前作1925年所作的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中的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”刚好前后照应。这些都充分地说明,这首词除了毛主席其他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。
并且如果真是胡乔木代写,那么也就说明,他的才气是高出大部分国民党御用文人的,但从1964年后,他发表的一些诗词看来,他的水平虽不是很低,但也并非此道大家,所以说胡乔木代毛主席写的,是毫无根据并不现实的。 |